返回列表

行业启示:都江堰鹤鸣社区走出未来城市周边乡村转型和发展的新路径

09 /

2022.02

分享
生成海报
图片


长期以来,城市周边乡村转型和发展的路径备受关注,其中,不乏典型案例带来的深远意义和借鉴价值,我们可以感知供需关系、农业产业代际的巨大变化;今天,和公园君一起走进江堰石羊镇鹤鸣社区,通过案例解析,寻找启示;从供需关系及农业产业代际变化两方面客观分析乡村发展的“变革”。


图片


从供需变化看乡村发展的阶段特征


乡村的供给要素可概括为人、地、产三大要素,供给侧则经历了以下时期的转变: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该时期为计划经济主导时期,工业化建设有限,用工需求小,仅有少量农民工出现。该阶段以农副产品供给为主。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到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初期,该时期属于我国市场经济摸索时期,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出现大量农民工。乡村主要向城市输出农副产品及劳动力。


第三阶段,乡村旅游全面发展至今(1994年以后),该时期属于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时期,双休日、春节、国庆等假日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释放乡村假日经济动能。该阶段的特征是乡村产业(包括农副产品、文化产业、生态价值转换等)、劳动力及土地均向市场输出。



从代际变化看农业发展的演进过程


农业代际演进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技术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演替,不断推动农业从低代际向高代际发展,各代际的影响程度相应呈现此消彼长。


目前,普遍将农业划分为四个时代:农业1.0时代,指人力与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时代;农业2.0时代,指隆隆作响的机械化农业时代;农业3.0时代,指高速发展的自动化农业时代;农业4.0时代,指以无人化为特征的智能农业时代。



鹤鸣社区新村:成都市土地改革试点典型


鹤鸣社区位于都江堰精华灌区内,受青城山景区、街子古镇辐射带动较为明显,中崇路从村域至北向南穿过,成青线快速路从村域至东向西穿过。


图片


2000年以前,鹤鸣社区以粮油种植为主;2000以后至今,以苗木种植为主,按照三调数据统计,以花卉苗木为主的林地占村域面积高达38%。


图片


作为成都市土地改革试点典型,鹤鸣社区新村聚居点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曾作为典型,在国家住建部召开的“微田园”建设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但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冲击,一些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心化现象较为突出。


图片

为不断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打造有温度,有人情味,有归属感的社区新村,鹤鸣社区找到了以下转型路径:

路径一:提质增效,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智慧农业。


鹤鸣社区采用“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以“稻虾共养”为试点项目,打造高效、节水、绿色的农业体系,形成特色高效的农田基地。


图片


路径二:资源集约,引入共享村落发展模式,盘活闲置资源,构建和谐繁荣新社区。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支持农业,鹤鸣社区建立消费者与农民的经济合作关系,带动提高老百姓收入。


图片


路径三:产业赋能,打造以农创、农养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鹤鸣社区依托优越的交通优势和田园资源,进行农创孵化、农艺展示等项目的建设,开展相关农艺农创体验活动,如农创艺术节、农业技术交流会、农创农艺展览等,以体验活动为窗口,不断带动社区活力,提升社区吸引力和影响力。


根植田园资源及青城山道教养生文化,将乡村生活、生产、生态文化元素与康养服务结合,打造田园康养产业基地。


图片

............................

新形势下,随着国家政策方向的不断优化调整以及新兴科技的多维运用,乡村发展已然呈现多元化、高复合的需求态势,从人力与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时代到以无人化为特征的智能农业时代,科技发展推动农业代际演进,亟需探索适宜的特色发展之路,以推动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鹤鸣社区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有益探索,因地制宜打造成为以“农业、农创、农养”三大场景为特色的康养旅居新村,在满足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边及自身资源,走出一条“一三融合、城乡交互”的乡村产业特色发展之路,高效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图片


 █  来源: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部分图源:成都发布、红星新闻

 █  编辑集团办公室(党委办) 公园君


图片